《阿伯的話─現場開是精華節錄》:「修行要修心,非修表相。要修到境隨心轉,而不是心隨境轉,心定意淨擾自清,對世事太執著無法改善心性。若心性未轉,會加重貪嗔癡念,心會一直綁著,考驗磨難也不斷地來。」
近來,有緣一同唸經修行的好友愁眉不展多日,並與其先生大鬧離婚。詳談之後才知道,好友的先生不久前才對她坦白:「我與前妻還有個親生女兒,已經十八歲了。」好友覺得先生不老實,雖然知道先生再婚時已有兩個兒子,但近期才告知她還有位繼女,讓好友震驚、憤怒不能接受。
好友結婚這幾年來,對繼子們不聞不問,假日才與先生碰面,平日則是各忙各的。先生很愛好友,但看她對繼子們的態度,如果再坦白繼女的存在,害怕她的情緒起伏,因為擔心好友會選擇拋棄一切,而選擇了隱瞞。
好友很勤勞唸經,想要消業障改善現況,這六年來消業障之後她的確平順多了,但與先生仍大小吵不斷。在我這外人看來,先生愛好友比較多,好友對先生的照顧多是被動式地說一步才做一步。人無盡善,事無盡美,先生因擔心好友生氣選擇隱瞞,好友責怪先生隱瞞而大怒。
人不能貢高我慢,認為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,而選擇遺忘該盡的責任。好友因為對婚姻選擇性的接受,讓她婚後常在吵鬧中度過,當她的枕邊人點出她這六年來的修行實在是「白修了」,才讓她認真思考自己的無禮行為。
煩惱都是自己的心不清淨與過去和人結下因果所致,修行就是提升心性、修正行為。近期因為好友的繼女事件,讓她開始反省自己:「已經迴向成功四十多件的過去業障,唸了上千部經文,卻沒有將經文實踐在生活中,敞開心胸。反而在現實生活一直造業,如此地本末倒置,實在是白修了。」找回佛性,無法靠外來的力量,而是要靠自己依循佛法,大量誦經,實踐於生活中,轉識成智。
經要唸,但實踐更重要。經,是途徑、是燈塔,指引方向而不致迷失方向。這條路要自己走,才能成功到達目的地。凡事圓融,圓滿比對錯重要。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,而是為了提升心性、明心見性,很開心朋友的心性提升了一步。精舍的宗旨是「明心見性」,讓修行人有行事準則可依循。修行、誦經的真諦是要提升心性,用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來洗滌被汙染的心性。道理看似簡單,要確實實踐卻不容易。心性若轉,唸經速度會很快。看朋友的例子,因為轉念了,讓她唸經速度加快了。
阿伯說過:「若能真正聞、思、修,真正明瞭佛法並且悟道的話,不需要這麼多的時間來讀誦經典,因為心性已提升,黑氣已淨除,並且運用佛法,通用無礙。正因為現在還沒開悟,所以誦經千遍、萬遍都是必要的。」
(分享完畢)
「找回佛性,無法靠外來的力量,而是要靠自己依循佛法,大量誦經,實踐於生活中,轉識成智。」這是一件需要人們好好思考的事情。佛法是門生活運用的學科,誦經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管道,告訴我們要持續朝這方向努力,就像地圖一樣,但我們無法只靠地圖就到達終點,必須要照著地圖去「走」,一步、一步的按照方向實踐,才能真正走到終點。
分享文中提到一句「這六年來的修行實在是『白修了』」這是很真實的寫照。經文有誦,業障有消,但仍然我行我素的人比比皆是!您是否也是其中一人呢?
關於這問題,建議您修行上可以找幾位願意聽他說的人協助您,每隔一段時間問一問對方:「自己有沒有哪邊需要改進?」這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方式,彼此也能互相鼓勵與督促。精舍也提供許多修行的參考範本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、南懷瑾大師的《金剛經說甚麼》,這些內容足夠提供修行參考指標了。如果您還要使用其他資料,請先問問自己,上述這些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阿伯的話—現場開示精華節錄》、《金剛經說甚麼》您是否都熟了呢?若還沒熟,建議先以精舍開示的為主,這樣您有問題,可以跟同修道友分享,不用自己一個人辛勤努力,還沒有討論的對象。以上書目也是菩薩提出要我們先學的,請務必參考。
修行總是有些盲點,如同上述分享案例提到:「已經迴向成功四十多件的過去業障,唸了上千部經文,卻沒有將經文實踐生活中,敞開心胸,反而在現實生活一直造業,如此本末倒置實在是白修了。」怎樣讓自己真正落實這些所學,有時不受點刺激也不曉得反省。上述的分享者因為婚姻亮起紅燈而有所感,那麼您呢?有思考過「佛法落實於生活中」的問題嗎?我們平時誦的經不是白唸,都是在累積能量,等待一個轉捩點。
以下引用宣化上人的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》:
「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:」有個僧人曾經聽到臥輪禪師的偈。「臥輪有伎倆,」「有伎倆」就是有招,有法,就是有為法。你不要覺得你有什麼,也不要講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人。「能斷百思想。」用他的方法來斷他的妄想,這樣的方法就叫做對治。表面上好像很快,但是他只能夠除煩惱,不能夠真正斷煩惱,就像把一個石頭壓在草上,把草壓著,但草還是會從旁邊長。所以,你不需要刻意用你的方法來壓制你的妄想,妄想本無,你不知道嗎?菩提本有,你知道嗎?妄想為什麼不用除?因為它本來沒有。菩提為什麼不用去找?因為它本來有。這是個很重要的知見,這個知見你不懂,修行是很困難,你會修得氣喘吁吁。
不是斷不斷,而是知不知。知道了,就無所謂,也無礙,不會害怕它,就像你現在不會害怕天上的雲飄來飄去,但害怕車子跑來跑去,因為害怕它不小心會撞到你,你知道那些雲對你無礙。你想一下,天空的雲就像你的妄想,你怕什麼?你也不要看到天空有烏雲,就馬上開飛機,要把烏雲驅除。我們的內心真的自己看不清楚,沒有辦法真正看清楚,所以把天空的烏雲變成自己,所以很討厭那塊烏雲,一定要硬生生把它驅趕走,這是陷阱。說烏雲也是假的,因為它是因緣和合,它短暫、無常,你幹嘛要趕它走?
你覺得學了方法,要去對治你的煩惱。一般來說一百個人這樣學,九十九個人都會困擾、痛苦,所以常常學到最後會退道,是被自己打敗的,因為根本斷不了。我常常講:「接受!」無論你遇到什麼,順境逆境,好跟壞,淨跟亂,心情好與不好,身體現在的狀態怎麼樣,貴人、恩人、仇人,什麼人都接受。接受是個很單純的做法,而且不抵抗、不對待,每個人都聽得懂。但是,你的潛意識做不到,會排斥,不然就是追逐。一樣,中道嘛,排除跟追逐都不執著,不就中道,解脫了嗎?
「對境心不起」這樣不是形同枯木嗎?遇到境界該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,哪有說遇到境界心不起?你不要以為你「對境心不起」,你會被別人笑。就像一位阿婆護持一位禪師,那位禪師已經修行了一段時間。這阿婆拜託她的女兒:「妳今天中午送飯給禪師,看到他,你就過去抱著他,看他有什麼反應。」她女兒聽她的話,送飯時就抱住那個禪師,問:「禪師,你現在有什麼感覺?」禪師跟她說:「如同冬天的枯木。」有人以為他坐懷不亂,是柳下惠。請問,柳下惠有沒有開悟?沒有。她女兒回來就跟阿婆講:「那位禪師,我抱他,他回答說他如同冬天的枯木。」阿婆聽了很生氣,去跟禪師講:「我不護持你了。我護持你幹什麼?修到像木頭一樣。」就把他轟出去。你們誤會,以為這種人有修。阿婆境界很高,覺得那位禪師沒有修,把他趕出去。有沒有修?有啦,修錯了而已。對跟不對,你看不懂。你說:「只要我坐在這裡,所有的女人都離我五公里。」你有修嗎?你一定死掉啦!自己去體悟。
禪的東西,佛法的東西,活活潑潑,自然界的東西,哪一項不活潑?現在已經搞得烏煙瘴氣,搞得每個人都像在雕塑一個東西,臥輪禪師的這首偈代表有人這樣修。所以古德講一句話:「斷除煩惱重增病,趨向真如也是邪。」意思是說,如果你一心想要驅除你的妄想、煩惱,你的痛苦反而會更深。很多修行人就是想要擺脫,結果他越修越苦。一般就是知見不正確,所以十個九個差,九個走錯路。
「趨向真如也是邪」,求一個真理,求一個佛性,你一直起這樣的概念也是邪。不用你求,我就跟你講,不求自得,你要清淨,清淨不要你求,你放下心,不就清淨了嗎?就像六祖大師所講的「正邪俱不用」,才能「菩提日日長。」
「師聞之,曰:此偈未明心地,若依而行之,是加繫縛。」綁住了,越修越辛苦,被錯誤的知見所綁了,還不知道。「因示一偈曰:惠能沒伎倆,」無為。真正的大乘佛法是無為法,所以《金剛經》說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「不斷百思想。」為什麼「不斷」?何必斷呢!知妄即離,離妄即覺。一切都是幻化,知道幻不就好了嗎?你為什麼要想怎麼樣呢?「對境心數起,」就是隨緣,你要隨著因緣,物來則應,所以跟一般人一樣,只是心境不一樣。
做事情當然一樣,該做什麼就做什麼,該出坡就出坡,該接待客人就接待客人,該用功的時候就用功,該睡覺也要睡覺,不是說修行就一定叫你不要睡覺。常常有人問我︰「師父,您一天吃幾餐?」我說:「吃幾餐很重要嗎?你只要能夠開悟,一天吃幾餐由你決定。」「師父,我知道,吃越少的越容易開悟。」那厭食症的修得最好,睡得越少的越容易開悟。有嚴重失眠的已經很久沒有睡了,有的還是精神病患。「吃得越少,睡得越少,越沒有錢的,穿得越破的…越容易開悟。」那你去公園看看,滿街都是濟公活佛,都有修,我沒有那個功夫。跟平常人一樣啦,「和其光,同其塵」,平凡的人就好了。「對境心數起,」該做什麼就做什麼,叫你幹活你就去幹活,叫你去睡你就去睡,就這麼簡單。
「菩提作麼長。」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講,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」不斷地歷練,智慧不斷地增長。你要去做嘛!修行講的是實踐,空頭說白話沒有效。前面那首偈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跟這首偈的境界不一樣。六祖大師前面講的那首偈原則上是見空了,所以五祖弘忍跟他講「亦未見性」。但後面這首偈見到「有」,境界完全不一樣。這首偈和前面那首偈你們都要懂,都很重要,境界不一樣,有時候講前面那首偈,有時候講這首偈;對執著「有」的人就講「本來無一物」那首偈,對執著「空」的人就講後面這首偈來破他。
這一品的公案已經講完,《六祖壇經》最深的部分就在這裡,有十二個公案,你懂了,你就真的懂了。這就是考試的題目,你能考過關嗎?不要以為你前面已經懂了,或是你聽我講已經懂了。你不要看筆記,試著跟其他人解釋,就知道自己懂不懂;有時候連講也講不出來。你懂了只是懂了,重要的是就看你悟不悟!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
南無韋馱菩薩
南無伽藍菩薩
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
留言列表